首页 >> 学习园地 >> 中心文化及学习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心得体会——杨婧 [2019-09-29]

作者:邵阳市 发布时间:2019-09-29 00:00:00

从《十一书》中感悟初心和使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契机,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从一本小书里体会到的初心和使命。

    这本书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的一本生动教材,名字叫做《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十一书是什么“书”?它们是“宣誓书”“绝命书”“请战书”“托孤书”“行军书”“两地书”“无字书”“就义书”“示儿书”“决心书”“明志书”。是11名革命英烈饱蘸热血,书写的赤诚与担当。它们如同一根纽带,连接起了过去和现在,让我们看到时间深处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炙热的初心。

今天在这里,我就选取其中的三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我的感动和感悟。

第一封是来自赵一曼同志的“示儿书”。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1936年8月2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即将走上刑场。就着日寇晃荡的囚车,昏黄光线,她含泪给儿子写遗书。被捕9个月,她遭受着野兽般的酷刑,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虽体无完肤,意志却越挫越勇,日军从未在她口中获得有关东北抗联情报的只言片语。然而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卸下所有盔甲,回归母性本色。为儿子写下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我也是一名母亲,读这封信的时候,我无法想象,赵一曼同志在书写的过程中是怎样的揪心,当死神降临时,谁是母亲心头念念不忘的名字?谁是母亲泪水冲刷不走的思念?唯有孩子。在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之间,在革命道路与幼小的孩子之间,有谁知道一位母亲的选择,多么艰难。

牺牲时,赵一曼年仅31岁,与儿子分别已4年。她留给儿子的遗书,饱含拳拳爱子之心,却更是一场深刻的初心教育。她重新定义了母爱的高度,在国家危难时,为了让更多孩子不再和自己的母亲分离,忍痛告别自己的孩子,以“誓志为人不为家”的初心,以无私的爱与牺牲来谋求全民族共同的美好未来。

我们这个时代的妈妈已经不用做出这样撕心裂肺的生死抉择了,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赵一曼同志这样坚强的意志,这样宽广的胸怀,这样无私的品质,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在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发展难题前,在工作的“烫手山芋”前,在为民服务办实事中展示担当,敢攻坚,不畏难,迎头上,像赵一曼一样用实际行动做我们孩子最好的榜样。

今天要分享的第二封信是一封无字书,是一名骁勇善战的真英雄,一名情深义重的为男子写给他爱人的第55封家书。这封信的主人,就是烈土陈毅安。

1930年6月,新婚不久后的陈毅安应彭德怀之邀,告别母亲和怀有身孕的妻子,重返部队,担任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8月7日凌晨,在掩护军团总部撤退时,遭敌机枪扫射,腰部中弹,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5岁。

1931年3月,他深爱的妻子李志强终于再次接到陈毅安的来信。信封上那熟悉的字体,让她欣喜若狂。在分别的日子里,书信是陈毅安与李志强之间的爱情纽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陈毅安先后给爱人留下54封浪漫、俏皮的情书。小小的信笺,承载着他和妻子李志强之间的爱情,更诉说着他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深爱着陈毅安的李志强,舍不得他流血牺牲,曾希望他从军校毕业后当教员,而不要上前线打仗。陈毅安总是耐心地开导她,袒露自己的情怀。他在信中写道:“我上次同你说的,爱情固然要好,但不要成为痴情。换句话说,不要牺牲一切来专讲爱情。如果人人不去流血牺牲,那中国就无药可救了。”当李志强把陈毅安寄给她的最后一封家书,第55封家书的信封拆开,瞬间五脏俱焚。信封里只有两张空白的信纸。这是陈毅安在参加大革命时就与她的约定:如果他牺牲了,就会托人捎回一封无字家书。当年陈毅安说这番话的时候,李志强一边捂他的嘴,一边说“别瞎说,别瞎说”。在收到“无字书”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爱人已经牺牲了,仍不停地多方打探消息,痴痴地等待他归来。

读这封信的时候,我会有代入感。因为我的爱人也是一名军人,我们军嫂这个群体,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害怕有战乱,更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现在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稳定局面来之不易,真的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接起时代的接力棒,每个人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入手,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越好。我们要让革命先烈们看到,当年他们用生命捍卫的革命事业,用一家不圆换万家圆的牺牲是值得的。

今天的第三封书信,来自一首被广为传颂的就义诗的主人,夏明翰。1928年,任湖北省委委员的的夏明翰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惑,他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牺牲前,他在监狱中给家人最后几封信。

他对妈妈说:“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他对妻子说:“同志们常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巾帼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写的是家书,诉说的却是一个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共产党人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也眷恋骨肉亲情,但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传承革命先烈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作为一名党员,要永远牢记,我们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许下的庄严誓言,对党忠诚,永不叛党。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愿我们所有人能从革命先烈的这一封封家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无论走了多远,都不会忘了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地址:大安街18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邮政编码:422000

湘公网安备43050302000150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编号:湘ICP备10024745